首页

优美之家unfoot

时间:2025-05-23 10:46:48 作者:胡志明足迹中越友谊广西红色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在越南河内举行 浏览量:12904

  中新网天津11月16日电(刘越)“这也太牛了!”在天津市河北区幸福道商业街上的“春元织补改衣店”里,记者们有幸目睹了一场现实版的“天衣无缝”。

  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中,老师傅徐春元桌前静坐,目光如炬,手腕翻飞,细如牛毛的针在布料中来回穿梭。已年过花甲的他,从事织补工作整整48年,是“传统精工织补技艺”非遗项目持有人。那双巧手,总能将破损的衣物修复得如初见般完美。

  而这样一位大师,选择入驻这家不起眼的店铺,似乎显得有些“屈才”。谈起这段缘由,徐春元笑称,其中颇有一段故事。

  织补店内,徐春元正在展示修复成品。刘越 摄

  三顾茅庐 “修补巷”请来“天衣无缝”织补师

  修鞋开锁配钥匙、织补改衣修家电、修表修车改首饰、皮具养护小家政……11月15日,“老街区里潮流新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团来到幸福道商业街走访调研,放眼望去,商铺林立,令人目不暇接。

  提起“幸福道”,天津市河北区的居民们并不陌生。作为天津市最早的农贸自由市场,自改革开放以来,王串场街幸福道市场便承载着人生百味,也聚集着无数市井奇人、能工巧匠。街道四通八达,特色鲜明,一草一木,都仿佛诉说着老天津的悠悠岁月。

  而自今年以来,这幅充满烟火气息的津门画卷,这条颇有历史与故事的大街,迎来了新的蜕变。而这蜕变,始于一场调研。

  王串场街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东南隅,常住人口达6.7万余人,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38%。面对这样一个老龄化较为严重的街区,如何服务好“一老一小”,成为当前王串场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。

  “修补巷”街景图。刘越 摄

  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介绍,幸福道商业街曾是“花鸟鱼虫一条街”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条街的业态逐渐显得低端,且地理位置相对偏远,导致部分空房闲置。她表示,为了盘活这些资产,2024年,王串场街党工委、办事处结合天津市“三新”“三量”的工作要求,进行了深入的调研。

  “通过召集居民代表开座谈会、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,我们发现老百姓对于修鞋、配钥匙、补衣服等修补类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。于是,我们决定在幸福道商业街打造‘修补巷’,让更多的修补类产业聚集在这里,方便老百姓的生活。”

  修补修补,小修小补。这些看似“低频”的服务实则是居民的“刚需”。而如何广泛招纳全市相关业态从业者进驻,是重中之重。

  筹备过程中,张岩团队在网络上看到了徐春元的相关报道,并意识到他的技艺与“修补巷”的需求非常契合,遂派遣了一个专班去与大师进行洽谈。好事多磨,最初两方的合作并不顺利。

  织补店内,徐春元正在展示织补工具。刘越 摄

  张岩透露,徐春元最开始对这个项目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。他担心市场管理是否到位,引流能力是否足够强,以及是否能真正让商家得到良好发展。

  “我的工作室在河东区,他们一共去了三次,诚心诚意。如果我去不了,还可以找我的学生徒弟来入驻。”三顾茅庐下,徐春元最终被打动。在一次与张岩的深谈后,他打消了顾虑,决定在开业之初就将织补店落户到巷子里。

  织补店里,徐春元一面向记者们展示成品,一面坦言,织补技艺的市场主要源于衣物的高端和价值。虽然这条街并不完全符合精工织补的标准,但为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,他们降低了标准,引入了一些更简单的手艺和修补服务。

  “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,而是为了让这项技术更广泛地服务于周边有需求的老百姓,同时让咱们的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
  “政府搭台,那我们就要唱好这场戏”

  “修补巷”里,这样的“双向奔赴”还有很多。

 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牵头制定《王串场街打造“小修小补”商业街区实施方案》后,自开街迄今为止,“联合租”“一对一定向租”“链接租”等多种出租套餐已吸引26家相关业态从业者入驻,盘活店铺30余间。

  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,杨柳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。店里的刀具研磨保养服务,让天津的老少爷们儿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磨刀匠而发愁。她笑着说:“咱天津人讲究的是‘实用’,咱这刀,磨得倍儿亮,倍儿快!”

  李师傅刀具专营店内,一对来磨刀的老夫妻与师傅攀谈。刘越 摄

  一旁,一对驱车40分钟、特意来店里磨刀的老夫妻频频点头。“我们是慕名而来的。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‘修补巷’的项目,觉得挺不错,就拿着刀来看看。这把刀很好,所以不敢随便在外面磨,怕磨坏了。”

  正忙着磨刀的师傅李波则擦擦头上的汗水,咧出一口大白牙:“政府搭台,我们要唱好这个戏,让老百姓满意。虽然小店微小,利润也很微薄,但它牵扯的是人心的安稳。这是给老百姓办实事,我们要坚持到底。”

  不远处,聚亨钟表店的王晴川正低头专注修表。这家修表店已经传承了三代人,五年出徒,十年大成,他在此开店已二十三年。秒针的滴答作响中,时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。

  聚亨钟表店的王晴川正低头专注修表。刘越 摄

  说起这条街的变迁,王晴川感慨万千。他告诉记者,随着媒体宣传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条“修补巷”。不仅附近的居民会来这里修东西,就连远在天津西青区、北辰区甚至北京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。

  “我特别高兴,来的人多了,知名度大了,大伙儿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。”

  此外,“修补巷”还汇聚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手艺人。老马修鞋铺的马小平坚守手艺30余年,技术精湛、价格公道;老花匠丛培友专注于花木养护和栽培技术,为市民们提供了美丽的绿色空间;老兵修表刻章店的张华明则修表、刻章、修锁、配钥匙样样精通……

  这些手艺人们以精、准、快、稳的手法服务着繁忙的市井,口碑载道,历久弥新。天津人讲究“热闹”,如今,“修补巷”已经成为王串场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。这里的服务类别涵盖了五大业态,囊括了156种项目,真正实现了居民有便利、摊主有生计、城市有烟火的美好愿景。

  修复时光、补足幸福、向往美好

  提到“修补巷”的便捷,带着儿子出来买水果的居民程先生赞不绝口。

  “这条巷子确实方便生活,不管是买点水果、买点菜,还是东西坏了来这儿补,都能一条龙解决。”

  同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小王,更是难掩自豪。她说,这里的修补店铺特别多,日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。这种便利不仅让居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,还吸引了许多周边,甚至更远地方的居民前来光顾。

  “现在想找个补衣服的地方很难,在这基本都能找齐,一出门就补了,特别方便。”有趣的是,小王已经成为“修补巷”的“义务宣传员”,时常向身边的人安利这里的好。今天,她更是作为志愿者来此提供服务,为街区的文化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  “修补巷”街景图。刘越 摄

  “‘老街区里潮流新’,我们既是在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,也是在满足新时代的需求。未来,王串场街将继续对‘修补巷’进行提升改造,并引入更多的新业态。”

  张岩表示,希望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,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特色生活服务示范街区,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老街区的新魅力,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。

  2024年《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要全力办好民生实事,持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,把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
  “修补巷”街景图。刘越 摄

  一修一补,事关百姓安居;一买一卖,体现城市繁茂。一条“修补巷”,是天津市提升城市业态和居住品质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缩影。将居民的“需求清单”转化为便民生活圈的“满意清单”,将原本困扰居民的“烦心事”变为服务居民的“暖心事”。一桩桩、一件件民生实事,把工作办到了百姓的心坎里。

  “修补巷”,也可读作“修补向”,以“修复时光、补足幸福、向往美好”为愿景,一幅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可见。海河儿女们上下一心,同向同行,定能将新目标与新气象,镌刻在时代的崭新画卷之中。(完)

【编辑:王超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日本一小型火箭燃烧试验发生异常并引发火灾

在剪纸、京绣、葫芦雕刻等非遗文化摊位前,外交官们流连忘返,久久驻足,感受“中国范儿”的传统年味。“京西物语”摊位前人头攒动,使团成员们被“长城砖”“琉璃兽”等文创产品的魅力所吸引。特色小吃摊位上,元宵、糖葫芦等美食成为了集市上的抢手货。

“二月二龙抬头” 来江西滕王阁“剃龙头”

这位负责人的说法,记者在平安保险的电话客服处也得到了证实。平安车险电话客服表示:“燃油车发生碰擦,单独的零部件该多少钱就多少钱;新能源碰擦,往往不止坏一个零部件,而是整体都坏,因此金额会更高。新能源车险板块都不赚钱,全部亏钱,能不做就不做。”

第二届“石家庄杯”全国省会城市桥牌赛开幕

习近平指出,从长远来看,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,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。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,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。

中方特别代表将就乌克兰危机开展第二轮穿梭外交

郑更生当日致辞表示,本次研讨会是第三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的重要内容之一,旨在传承和弘扬吴印咸等老一辈摄影家艺术创作精神,激励广大摄影人和摄影工作者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郑更生从坚定文化自信、坚持守正创新、坚守人民立场、追求德艺双馨四个方面谈及向以吴印咸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学习、推进中国摄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,号召广大摄影工作者继承发扬摄影界优良传统、弘扬时代新风正气,坚定文化自信,坚持守正创新,履行伟大时代赋予每一位摄影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。

河南安阳开放博物馆夜游 展古都夜文化

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,按照《十七条协议》的规定,进藏部队和干部紧密团结西藏各族人民群众,通过开办学校、促进教育、建立团体、举办活动、加强宣传等方式,积极推进各种文化事业。从1951年3月创办昌都小学,到1956年9月成立拉萨中学,再到1958年9月建成西藏公学,西藏现代教育从无到有,逐步发展。截至1957年,西藏全区有公办小学98所,在校生6360人;公办中学1所,在校生700人。与此同时,新西藏的文化事业也全面起步。1953年10月1日,拉萨有线广播站正式成立。1956年4月22日,《西藏日报》藏、汉两种文版创刊……民智已开,大众觉醒,改革成为西藏广大民众最迫切的愿望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